在脑袋里“拆弹”、显微镜下缝合发丝粗细的血管,这是神经外科的真实写照。
颅脑疾病犹如一颗颗隐藏“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生命的危机。一旦发病,这一枚枚炸弹还有可能给患者家庭或者社会带来“灭顶之灾”,造成不可逆的持续伤害。而大脑手术,因其复杂性与高风险性,成为具有挑战的医学领域之一。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有这样一群人,以精湛神经外科技术,如同“拆弹专家”一般,精准细致拆除一颗颗颅脑“炸弹”,为患者赢得宝贵生存机会,也为患者家庭和社会排除潜在隐患。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拆弹专家”
大脑生命线的“拆弹专家”,神经外科的生死时速
2022年9月24日(周六),神经外科接诊一名38岁突发意识障碍患者,经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额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动脉瘤;左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因患者已经出现脑疝征象,且颅内动脉瘤随时有可能再次出血,病情危重,必须立即手术。
面临手术的,不仅是年仅38岁的患者生命,还有一个由1个妻子、2个孩子、双方父母组成的家庭。唐晓平教授当即决定,为尽可能保证患者手术安全和功能恢复,在复合手术室实施手术。介入手术预放置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同时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清除颅内血肿。
与家属沟通确定治疗方案后,医院迅速组建了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神经外科学”指导工作负责人、神经外科唐晓平教授,段军伟副教授、赵龙副教授、谢嵩泉住院医师,介入医学中心杨汉丰教授、徐晓雪教授、邓进护士长以及手术中心蔡蓉、何燕主管护师,麻醉科张勇教授组成的复合手术团队。
川东北首例,复合手术室成功完成复合颅脑杂交手术
近6小时通力合作,完成这台颅脑多学科合作、多方式杂交手术。经两周术后治疗,患者达到完全功能恢复,返岗正常工作。
这是川东北首例颅脑复合手术,也作为经典案例,在川东北地区神经外科“传播学习”。
作为川东北地区神经外科诊疗、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心,神经外科从建立以来,通过一例例病患、一台台手术、一次次示教和一项项科研项目的积累,逐步发展壮大,并得到了社会信任和同行认可。
神经外科“拆弹专家”正在“拆弹”
“促进区域内神经外科水平的均衡协调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方案,是科室发展不懈努力的初心。”唐晓平表示,医院在神经系统疾病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这里有标准的人才队伍。科室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政府学术技术带头人、天府名医、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等国省级专家团队,也建立了以留学归国人才、博士后、博士为核心的人才队伍。
这里有国内领先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平台。神经外科是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拥有包括一体化杂交手术室、5G移动卒中单元等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建立了健全的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以及神经重症、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神经康复、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科诊疗体系及多学科诊疗团队。
这里有良好的研究平台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川北医学院神经疾病研究所,同年研究所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单位。科室还成立了神经外科研究室。在此基础上,学科成员已经完成了研究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省级及市厅级科研成果8项。
这些,都为神经外科发展奠定坚实的“底色”。
“向高”“向新”,点燃四川省医学中心的辐射引擎
对患者而言,神经外科在“拆弹”。而对神外学科的发展而言,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一直在“引燃”。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也肩负着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和担当。临床和科研的新技术、新方法,都在这里研发、运用,并向川东北地区辐射开来。
点燃川东北辐射引擎“站前哨”的,是“医技”。
2023年冬,71岁的张大爷,因间断性头痛、左眼外突、左眼胀痛阵发性左侧面部麻木,来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检查后诊断为左侧中颅底、蝶窦、上颌窦、颞下窝及翼腭窝颅内外沟通性肿瘤。而此前,他曾接受过直肠癌手术。
2023年12月28日,历时3小时,大爷接受了高难度的“同期、同步双镜联合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由唐晓平教授及神经外科副主任李舜副教授、彭华副教授等十余人组成的手术团队,为大爷摘掉了这颗“炸弹”。
唐晓平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复杂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手术
而这场手术,通过现场直播,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众多神经外科专家、相关从业者广泛关注,在线观看人数超5万人次。
该手术成功,也标志着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全省三大医学中心之一、神经外科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在辐射区域内的学术及手术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健康讲座、远程会诊、万名医护走基层、大型义诊志愿服务、党支部共建主题党日等活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辐射川东北3000多万人民群众。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赴广安开展主题党日暨走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是获批的四川省三大省医学中心之一。”唐晓平教授介绍,对神经外科而言,充分发挥四川省医学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就是要不断“向高”“向新”。要在神经外科领域聚焦省内外疑难危重症的诊治、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核心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广泛的医疗保障。
入列“国家队”,驶入发展“快车道”
向内练内功,向外“谋”与“创”。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来说,征程,步履铿锵。
2024年3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落户,开启神经外科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
唐晓平教授介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四川的首个分中心。入列“国家队”,将有效助推区域高水平人才培养、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高效率医疗技术运用进入“快车道”,让广大群众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国家级的优质医疗服务。
据了解,挂牌以来,该院邀请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的专家来到南充实地考察、指导,也先后派出多人赴北京天坛医院进行神经重症、癫痫、功能神经外科的专项学习。同时,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和高水平研究项目。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创伤与重症学组第一届学术会议成功举行
经过1年多发展,中心在新技术开展、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有了初步成效。
通过整合资源,凝练出了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认知与行为异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和颅脑肿瘤的发生机制与靶向治疗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跨学科合作,对纳米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索,目前已开展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7项,并整理出有关科技成果。
下一步,在国家中心的管理指导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将在科研、临床、教学和转化领域,开展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提高临床研究开展效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带动四川省脑血管病领域医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引领神经健康新篇章
站在全新的时空坐标,谈及未来,唐晓平教授信心满怀:坚守医者初心,践行使命担当,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屏障。
“接下来,我们继续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引进高水平人才,开展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和学科影响力。同时,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开展高水平医疗服务和培训专业人员的方式,提升本院服务水平,并辐射下沉至周边地区、区县、乡镇,让医疗卫生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唐晓平教授介绍,聚焦诊疗技术,将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并带动地区神经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川东北群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诊疗服务。医教研协同,为患者提供更规范、更优质、更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与服务。
围绕临床科研,将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产出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提升整体研究能力和学科影响力。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强化常态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引进前沿理念,建立更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发展模式,瞄准高质量发展,将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基于大数据和信息网络的院前急救、远程诊疗及多学科诊疗平台,充分利用分中心的人力、资源和信息优势,创建国内领先的信息化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地区中心。(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